南大六博士的信令人耳目一新
陶世龙
在新语丝上看到《南京大学6位博士生关于请求查处潘知常事件给校领导的
公开信 》, 提出:“这场风波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大学丑闻”,
相关指责也不仅针对一个学者的学术操守,而且波及了我校的文艺学、美学、新
闻学等相关学科的声誉,也严重影响到我们这个学术界享有盛誉的百年名校的学
术声望。作为南大的一员,我们感到,学校不应继续保持沉默,相反应该尽快研
究和调查和应对潘知常事件。”他们还根据网上的部分文章指控内容的归纳,整
理了潘知常事件中需要澄清的9 个要点方面。并表示“由于我们不是著作权法专
家,也不具备对此进行实证调查的基本材料和权力,我们仅仅能够存疑将以上问
题梳理给学校领导。如果经过调查,潘知常教授是清白的,那么学校有责任给予
其澄清事实,恢复名誉;如果以上问题中有部分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学校应该给
予严肃的批评教育;如果学术界的以上指责大部分均为事实,那么我们认为该事
件系为严重的不良学风案例,希望学校果断处理,并以此为契机整顿学风,以儆
效尤。”
六位博士的行动,真有使人耳目一新之感,因为一个时期以来,正如张从新
发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的《《学术打假也要看国情?》所说:“尽管“学术打假”
之声响若震雷, 据说也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但中国的学术腐败还
是‘我自巍然不动’”。
在我看来,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问题所在的单位,总是有人在捂盖子,
极力保护。甚至有人说不能因为这点小事毁了一个未来的大师云云。
2002年1月10日,《社会科学报》第七版刊登了王晓生以“晓声”为名写的
稿子《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揭露出剽窃者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年
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王铭铭。这件事本不是高深难懂的学术问题,花时间一查对,
就已清楚,却仍有人纷纷出来鸣不平,为之辩护。如说:北大处分王铭铭,
“是否北大屈服于新闻媒体的压力”,甚至妄言揭发者的动机,指名道姓。是
“某校某教授落井下石,比剽窃更可悲!”(北大未名站论坛),“王铭铭最大
的过错就是他是北大的博导(北大未名站论坛)”企图制造校际之间的派性来掩
盖问题,参与者就有王的弟子。
2004年7月9日,考生甘德怀的投诉《我的北大考博经历》,指出北大法学院
院长朱苏力,在招录博士生的过程中多处违规,从揭露出来的事实看,违规是很
清楚的,但也是仍有一些人极力辩护,其中不少是朱教授大研究生。
其后是王岳川,本来不是很大但是低级的错误被揭露出来后,也不断有人留
言辩护直至反过来指责批评者,这些人虽不能确认是他的学生,但也有人明确表
示是想师从王教授学习。我在本网发出的《想起了相声“扒马褂”--看为王岳川
辩护的留言 》已谈过。
我还注意到江晓原先生其他几位所谓“科学文化人”的核心人物,据说是执
行“三不政策”,但是凡有批评到他们的时候,网上必有人出来为之辩护,并对
批评者恶语相加,本人就有此遭遇,当然也难以确认就是江先生的学生,但从使
用“伯也执殳”这类网名来看,应该是有不同一般的关系。
这类行为,无疑对阻遏正常的学术批评有作用,加上有些单位家丑不可外扬
的护短思想,学术腐败在被揭露后“我自巍然不动”,也就不奇怪了。因此这次
六位博士以南大人揭南大的短,要求端正自身,就特别难能可贵了。使我看到中
国的学术仍有希望,学术界并没有完全乡愿化。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