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12, 2007

“保健食品加药”:正本还待清源

本报评论员 宋金波2007年02月10日长江商报  在2月9日中国政府网举行的网上座谈会上,卫生部卫生监督局副局长于军承诺要严厉打击保健食品加药行为。联想到前几天发生的另外一条新闻,学术打假名人方舟子、何祚庥、司马南等在《科学成就健康》一书的首发式上,旗帜鲜明、点名道姓地说“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保健食品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卫生部门的“正本”的表态可谓来得及时。  保健食品加药是严重违法行为,“2001年以来,卫生部每年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保健食品的专项整治活动,进行清理整顿。”应该说,卫生部门是负责的。但6年来屡禁不止,症结何在?而且,“加药”仅是保健食品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之一角。见诸报端的就有保健食品产生副作用甚至中毒,包括真真假假的保健食品广告已成为视觉污染,等等,这些显然还不是仅靠严厉打击保健食品加药就能解决的。  事实上,了解一下保健食品的前世今生,或者可以看出些端倪。从风靡一时的“保健品”换成“保健食品” 的马甲,称谓之变,影射了不少披了“源出中医”马甲的保健食品却靠加西药“滋补”的玄机。但无论怎么换马甲,保健食品或从前的“保健品” 似乎总在从一个模糊区域游移到另外一个模糊区域,谁都能管又谁都不好管。  经过了“核酸风波”和“巨能双氧水”事件,已经很少有人还相信从一只“壶”里能流出神奇的“……化水”,但总还有人宣扬也有人相信,一些植物的粉末、一些神秘的胶囊或饮品,能够在“治疗”减肥、高血压等方面创造奇迹。很多保健食品宣传广告披着“科学”外衣,更是玄而又玄。其实越是能创造“奇迹”的保健品,越与经验主义、神秘主义有着扯不清的联系,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偏偏有些长于比附联想的部分。曾有论者一言道出:“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中,不需要分析、推理,更不需要实验、实证,一切都在于想、在于说、在于信,信则灵,不信也未必不灵。”但今天已是21世纪,我们有昌明的科学,发达的传媒,有力的政府,还要付出这样的代价么?因保健食品定位模糊形成的问题,已不是能用“即使它们没有效果,也吃不死人!”的聊胜于无的借口可以解释,也不是用其后的巨大市场可以消解的了,保健食品的定位、科学机理等一系列问题继续模糊下去,类似“加药”等问题总会在利益驱使下卷土重来。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卫生部门的表态与方舟子等人的“学术打假”两条新闻有任何直接的联系,但至少他们有一个一致的指向——都是为了民众健康着想而出声发言。为了民众的健康,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能站出来说话,更希望包括卫生部们在内的有关部门,对方舟子等提出的保健食品问题,能在科学的调查研究后拿出一个明确、清晰的、权威的结论。这样对规范食品市场,保障食品安全,甚至对廓清很多国人思想中的一些非理性、非科学的观念,都将是功德深厚的举措。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同步带 三坐标 新疆特产 wordpress主机 普陀山旅游 新疆旅游 三清山旅游 张家界旅游 黄山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