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9, 2007

再谈科技部863项目评审

  
  作者:南浆
  只要不是白痴或极端的既得利益者,都了解中国科学界的学术腐败是极为严重的。所有学术腐败中对国家和社会危害最直接、最严重的便是在国家财政资助的科研项目评审上的严重不公和个人腐败。而学术打假几年来,也许是由于证据不易获得,或者了解这类问题的人们需要在体制内生存而有所顾忌,在这一问题上的涉足并不多。看到今天的新语丝上,因笔名“正义”的作者的一篇评论2007年863纳米项目评审的文章引起了五篇分析文章,其中包括“旁观者”回应拙文的文章,感到非常过瘾。方舟子本人在今天的刊头的文章虽然不是评论863评审的,其中的观点却和这件事情直接相关。受这些文章启发和鼓舞,我对这一事件再谈一些看法,同时兼答旁观者对拙文的回应。
  不错,造成中国科学界严重学术不正的原因很多都是制度上的,也是整个社会风气在科学界的折射。但是制度的缺失并不是严重学术腐败的理由(下面还要细谈)。学术打假(包括打击学术腐败)不但要完善制度,也必须涉及到个人!空谈制度的改进,对利用制度的缺失而兴风作浪的人不加揭露,那是做秀!君不见,科技部、教育部、科学院、基金委等出台了多少规章、制度、声明、机构,号称是针对学术不端的。但是没有什么效果。最直接的例子是一两个月前,基金委通报了一批学术不端事例。但是由于没有公布这些不端科学家的真名实姓和工作单位,对学术腐败没有什么威慑,至少远远比不上方舟子的个人网站。
  面对制度的缺失和严重的不公与腐败,正直的科学家应该自觉地加以抵制,发扬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坚持以符合国际科学界规范的方式生存和取得成绩。这是第一类科学家。有为数众多的科学家出于生存的考虑,对当前的制度和社会环境妥协,做了一些违背科学良知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但是这种妥协是被动的,甚至有无奈和被迫的成分,可以说也是受害者。这些人良知未泯,有着改善学术环境的强烈愿望。这是第二类。对于这类人,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必须指出:这是你们的妥协才造成了下一类人物的猖獗。第三类是毫无良知、荣辱颠倒、藐视正义,善于吹嘘和钻营,利用甚至制造制度的缺失,兴风作浪、恶上加恶,为科学界同行主动营造恶劣氛围的科学家。从新语丝上的几篇揭露文章来看,张阳德很可能是第三类人物。我本人也在网上察看了一些张阳德的介绍,在吹嘘(不论是自己吹还是允许他人为自己吹)上和中国魏异曲同工。这类人物是中国恶劣的科研环境的制造者和既得利益者,是对科学界同行的加害者而非被动的妥协者,更不是科学研究环境的捍卫者及科学态度的坚持者。这类人物的不端行为不能归类于对于制度的无奈妥协,对于这类人物的揭露应该不留情面。近几年中纪委惩治了一批大贪官。难道因为制度的缺失和社会环境的堕落,或者因为还有别的贪官逍遥法外我们就应该对这些贪官网开一面?虽然对于张阳德是否为第三类人物我们还需进一步求证(希望知情人继续提供信息),但是不留情面地揭露第三类人这件事没有错。
  至于“旁观者”所说:一个实验室每年都拿到863项目很正常(除非是三流以下的单位),完全不能苟同,除非是与科技部有关人员关系很铁的那些人。这一点,全国有多少国内一流的大型科研单位,其中又有多少独立研究梯队,一年又有多少863项目?两者的数目的悬殊的。张阳德一个梯队一年之内拿到三个几千万元的863项目更属奇观,人们有充足理由质疑这个梯队的能力。能够在4年之内完成相当于上亿元人民币(且不说相对购买力)的科研工作的梯队在世界上也是凤毛麟角。张阳德的梯队在纳米医药技术领域有这样国际学术地位吗?差得远呢!人们更有理由质疑张阳德团队拿到这些钱的方式。以美国的NIH和NSF为例,几十万美元的项目(实际购买力相当于人民币100-300万),申请人会拿到少则两页多则六页的详细地评审意见。科技部几千万甚至上亿元人民币的项目什么时候出过详细的评审意见?在如此黑箱作业下,质疑有理。有朝一日多数中国科学家都站出来对不公和暗箱作业质疑,中国的科研环境才会改善。和“旁观者”所说的热眼病陋习扯得上边吗?至于什么人应该为“谁写指南谁拿项目”的潜规则负责,我已在本文第三自然段中讨论了。
  通过暗箱手段拿到钱后,邀请能干的团队加入其实也是一个潜规则。这样一个潜造成的后果是在评审阶段不按学术思想和技术路线评价项目。于是中国产生了一批科技包工头,甚至有了英文缩写CHO(Chief Huyou Officer,或曰首席忽悠官),骗到钱再想办法交差。这种现象对中国科学界的人文环境腐蚀极大,造成科研人员不是靠科学钻研取胜,而靠合纵连横生存,或者自己巴结科技部863相关的官员,成为CHO,或者设法被CHO看上,分一杯羹。“正义”的文章对事后拉人交差这一做法提出质疑,至少在客观上鞭鞑了CHO现象。这和所谓“帮派林立”扯得上边吗?至于旁观者说到的李宁-胡晓湘也拿着上亿经费的分配权,就是说也有科技包工头嫌疑,欢迎“旁观者”据实揭露。作为一个坚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科学家,我感谢你,也一定会像支持“正义”那样支持你。
  至于旁观者所说的张阳德的两个临床批文比纳米中心的五个临床批文更值钱,那太简单了。把张阳德的两个极有价值的技术亮出来,让人们见识一下,不就行了?
  至于说到国内科学界,特别是国家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评审(尤其是863)的游戏规则,可以说这些游戏规则正是国内科研环境恶化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863的一些行政规则违反了科学界公平、公开竞争的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现届政府提出的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也不符合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初所讲的转变政府职能的思路。2006-2007 两年间国家大幅度加大了在科技研发中的财政投入。但是看看这两年来在那些所谓游戏规则下产生的一个个成百万、上千万的项目指南吧:哪一个不是只拿“创新性”当作毫无约束力的帽子,而其中的研究范围却具体再具体,有的甚至到了荒谬的程度(所要求的指标低于现行技术的指标,连仿制都不如),一看便知一个个指南都是为了指南编写人或其亲友、哥们、利益分摊者等等特定的人们量身定做的。比较一下这些指南和美国NIH和NSF的指南,就知道这些指南的撰写是多么的自私,根本就是公器私用(连旁观者也承认存在着谁写指南谁拿项目的潜规则)。这些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背离国家大政方针的规则不该批评吗?
  至于说当评审专家是外行,看来旁观者也以所谓大同行的事实承认了。外行作评审的意义在于:摆明了科研思路和技术路线根本就不是项目评审的考量。这与几千万人民币的项目只有10-15分钟的答疑时间,“正义”这么短的时间(无论对谁)都不够,并没有说张阳德在时间的长短上占了便宜。这么短的答疑时间意味着同样的内涵:科研思路和技术路线根本就不是项目评审的考量。
  “旁观者”怀疑我在国外呆的时间太久了,太不了解国内的情况了。我倒是感觉“旁观者”可能在国内科学界现行的恶劣人文环境中如鱼得水的太久了,怎么说起话来是非和荣辱都是反着的。我还是不能相信国内多数科学工作者(包括广大研究生)都成了像旁观者这样的国际科学界的另类“科研人”。

再谈科技部863项目评审

  
  作者:南浆
  只要不是白痴或极端的既得利益者,都了解中国科学界的学术腐败是极为严重的。所有学术腐败中对国家和社会危害最直接、最严重的便是在国家财政资助的科研项目评审上的严重不公和个人腐败。而学术打假几年来,也许是由于证据不易获得,或者了解这类问题的人们需要在体制内生存而有所顾忌,在这一问题上的涉足并不多。看到今天的新语丝上,因笔名“正义”的作者的一篇评论2007年863纳米项目评审的文章引起了五篇分析文章,其中包括“旁观者”回应拙文的文章,感到非常过瘾。方舟子本人在今天的刊头的文章虽然不是评论863评审的,其中的观点却和这件事情直接相关。受这些文章启发和鼓舞,我对这一事件再谈一些看法,同时兼答旁观者对拙文的回应。
  不错,造成中国科学界严重学术不正的原因很多都是制度上的,也是整个社会风气在科学界的折射。但是制度的缺失并不是严重学术腐败的理由(下面还要细谈)。学术打假(包括打击学术腐败)不但要完善制度,也必须涉及到个人!空谈制度的改进,对利用制度的缺失而兴风作浪的人不加揭露,那是做秀!君不见,科技部、教育部、科学院、基金委等出台了多少规章、制度、声明、机构,号称是针对学术不端的。但是没有什么效果。最直接的例子是一两个月前,基金委通报了一批学术不端事例。但是由于没有公布这些不端科学家的真名实姓和工作单位,对学术腐败没有什么威慑,至少远远比不上方舟子的个人网站。
  面对制度的缺失和严重的不公与腐败,正直的科学家应该自觉地加以抵制,发扬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坚持以符合国际科学界规范的方式生存和取得成绩。这是第一类科学家。有为数众多的科学家出于生存的考虑,对当前的制度和社会环境妥协,做了一些违背科学良知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但是这种妥协是被动的,甚至有无奈和被迫的成分,可以说也是受害者。这些人良知未泯,有着改善学术环境的强烈愿望。这是第二类。对于这类人,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必须指出:这是你们的妥协才造成了下一类人物的猖獗。第三类是毫无良知、荣辱颠倒、藐视正义,善于吹嘘和钻营,利用甚至制造制度的缺失,兴风作浪、恶上加恶,为科学界同行主动营造恶劣氛围的科学家。从新语丝上的几篇揭露文章来看,张阳德很可能是第三类人物。我本人也在网上察看了一些张阳德的介绍,在吹嘘(不论是自己吹还是允许他人为自己吹)上和中国魏异曲同工。这类人物是中国恶劣的科研环境的制造者和既得利益者,是对科学界同行的加害者而非被动的妥协者,更不是科学研究环境的捍卫者及科学态度的坚持者。这类人物的不端行为不能归类于对于制度的无奈妥协,对于这类人物的揭露应该不留情面。近几年中纪委惩治了一批大贪官。难道因为制度的缺失和社会环境的堕落,或者因为还有别的贪官逍遥法外我们就应该对这些贪官网开一面?虽然对于张阳德是否为第三类人物我们还需进一步求证(希望知情人继续提供信息),但是不留情面地揭露第三类人这件事没有错。
  至于“旁观者”所说:一个实验室每年都拿到863项目很正常(除非是三流以下的单位),完全不能苟同,除非是与科技部有关人员关系很铁的那些人。这一点,全国有多少国内一流的大型科研单位,其中又有多少独立研究梯队,一年又有多少863项目?两者的数目的悬殊的。张阳德一个梯队一年之内拿到三个几千万元的863项目更属奇观,人们有充足理由质疑这个梯队的能力。能够在4年之内完成相当于上亿元人民币(且不说相对购买力)的科研工作的梯队在世界上也是凤毛麟角。张阳德的梯队在纳米医药技术领域有这样国际学术地位吗?差得远呢!人们更有理由质疑张阳德团队拿到这些钱的方式。以美国的NIH和NSF为例,几十万美元的项目(实际购买力相当于人民币100-300万),申请人会拿到少则两页多则六页的详细地评审意见。科技部几千万甚至上亿元人民币的项目什么时候出过详细的评审意见?在如此黑箱作业下,质疑有理。有朝一日多数中国科学家都站出来对不公和暗箱作业质疑,中国的科研环境才会改善。和“旁观者”所说的热眼病陋习扯得上边吗?至于什么人应该为“谁写指南谁拿项目”的潜规则负责,我已在本文第三自然段中讨论了。
  通过暗箱手段拿到钱后,邀请能干的团队加入其实也是一个潜规则。这样一个潜造成的后果是在评审阶段不按学术思想和技术路线评价项目。于是中国产生了一批科技包工头,甚至有了英文缩写CHO(Chief Huyou Officer,或曰首席忽悠官),骗到钱再想办法交差。这种现象对中国科学界的人文环境腐蚀极大,造成科研人员不是靠科学钻研取胜,而靠合纵连横生存,或者自己巴结科技部863相关的官员,成为CHO,或者设法被CHO看上,分一杯羹。“正义”的文章对事后拉人交差这一做法提出质疑,至少在客观上鞭鞑了CHO现象。这和所谓“帮派林立”扯得上边吗?至于旁观者说到的李宁-胡晓湘也拿着上亿经费的分配权,就是说也有科技包工头嫌疑,欢迎“旁观者”据实揭露。作为一个坚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科学家,我感谢你,也一定会像支持“正义”那样支持你。
  至于旁观者所说的张阳德的两个临床批文比纳米中心的五个临床批文更值钱,那太简单了。把张阳德的两个极有价值的技术亮出来,让人们见识一下,不就行了?
  至于说到国内科学界,特别是国家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评审(尤其是863)的游戏规则,可以说这些游戏规则正是国内科研环境恶化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863的一些行政规则违反了科学界公平、公开竞争的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现届政府提出的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也不符合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初所讲的转变政府职能的思路。2006-2007 两年间国家大幅度加大了在科技研发中的财政投入。但是看看这两年来在那些所谓游戏规则下产生的一个个成百万、上千万的项目指南吧:哪一个不是只拿“创新性”当作毫无约束力的帽子,而其中的研究范围却具体再具体,有的甚至到了荒谬的程度(所要求的指标低于现行技术的指标,连仿制都不如),一看便知一个个指南都是为了指南编写人或其亲友、哥们、利益分摊者等等特定的人们量身定做的。比较一下这些指南和美国NIH和NSF的指南,就知道这些指南的撰写是多么的自私,根本就是公器私用(连旁观者也承认存在着谁写指南谁拿项目的潜规则)。这些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背离国家大政方针的规则不该批评吗?
  至于说当评审专家是外行,看来旁观者也以所谓大同行的事实承认了。外行作评审的意义在于:摆明了科研思路和技术路线根本就不是项目评审的考量。这与几千万人民币的项目只有10-15分钟的答疑时间,“正义”这么短的时间(无论对谁)都不够,并没有说张阳德在时间的长短上占了便宜。这么短的答疑时间意味着同样的内涵:科研思路和技术路线根本就不是项目评审的考量。
  “旁观者”怀疑我在国外呆的时间太久了,太不了解国内的情况了。我倒是感觉“旁观者”可能在国内科学界现行的恶劣人文环境中如鱼得水的太久了,怎么说起话来是非和荣辱都是反着的。我还是不能相信国内多数科学工作者(包括广大研究生)都成了像旁观者这样的国际科学界的另类“科研人”。
同步带 三坐标 新疆特产 wordpress主机 普陀山旅游 新疆旅游 三清山旅游 张家界旅游 黄山旅游